聯(lián)系我們
座機:027-87580888
手機:18971233215
傳真:027-87580883
郵箱:didareneng@163.com
地址: 武漢市洪山區(qū)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(武漢)
工程地質
柴達木盆地地溫梯度的分布及其隨深度的變化
文章來源:地大熱能 發(fā)布作者: 發(fā)表時間:2021-10-29 10:23:59瀏覽次數(shù):2245
1.地溫梯度的分布。
柴達木盆地的地溫梯度的分布與地溫分布基本一致。低地溫梯度分布于盆地的邊緣,昆侖山、阿爾金山及祁連山山麓一帶,東部的低山丘陵,地溫梯度均較低,大都在1.5℃/100m左右,向盆地內部地溫梯度逐漸增長;整個盆地的地溫梯度約在2.0-3.O℃/100m之間,平均值為2.7℃/100m。盆地中部有數(shù)個較高的梯度區(qū)存在,西南部的尕斯庫勒湖、紅柳泉、七個泉、南烏斯的部分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大多都在3℃/100m以上;中部的西部油泉子、南翼山及大風山等地區(qū)均顯示略高于3℃,100m的梯度區(qū),紅三旱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為2 .8℃/100m左右,這些構造區(qū)均形成孤立的幾個較高的地溫梯度中心。在盆地中部的東部三湖地區(qū),大多數(shù)鉆孔的地溫梯度也接近或超過3℃/100m,特別是在澀聶湖及鹽湖地區(qū),地溫梯度較高局部可超過4℃/100m。于盆地的西北邊緣,干柴溝、咸水泉及尖頂山等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多在2℃/100m左右;冷湖、駝中、馬海及南八仙等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多在2.5℃/100m左右I如以區(qū)域地溫梯度的平均值計,上述地區(qū)一般在2.0-2.5℃/100m之間。盆地中達布遜湖南岸一帶的地溫梯度值亦在2-2.5℃/100m。柴達木盆地的地溫梯度等值線的延展方向與地溫吻合,并呈不對稱的封閉三角形,與盆地的形態(tài)基本一致。
2. 地溫梯度隨深度的變化。
在柴達木盆地,地溫梯度隨深度的變化是十分明顯的,但在不同的構造區(qū)表現(xiàn)不同。盆地的西南部七個泉、紅柳泉及尕斯庫勒、南烏斯等地區(qū),地溫梯度隨深度變化不明顯;從l000-3500m深其梯度一般為3.l-3.45℃/100m,其中局部地區(qū)和個別井孔由于受構造和地下水徑流(冷或熱水)的影響,在一定的深度上其梯度增至3.5-4.O℃/100m以上。油砂山地區(qū)鉆孔深度較淺,均在1000m以內;在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影響下,地溫梯度變化較大,可從2.5℃/100m到3.65℃/100m;而多數(shù)都大于3.0℃/100m。如果排除上述因素的影響,區(qū)域地溫梯度則表現(xiàn)為隨深度略有減小的趨勢。
盆地中部的紅三旱、大風山及油泉子等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,1000m深為3.0至4.0℃/100m以上;2000m深多在2.5-3.7℃/100m;3000m深為2.4-3.3℃/100m;4500m深的地溫梯度在2.45-3. 1℃/100m,當深度達到5000m時其梯度則變化于2.45-2.95℃/100m之間,最深6000m處的地溫梯度為2.85℃/100m。很明顯,這里的梯度隨深度而減小。
盆地東部的澀聶湖及鹽湖地區(qū),從800m深到1600m的深度范圍內,地溫梯度由3.1-5.1℃/100m降低到2 .8-3. 85℃/100m,也表明了其梯度是隨深度而減小的。在盆地西北部的花土溝、獅子溝及盆地東北部的冷湖、馬海及駝峰山等地區(qū),同樣表明了地溫梯度隨深度減小的規(guī)律,但這些地區(qū)的梯度均偏低;冷湖、馬海及駝峰山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,自700m至3600m的深度范圍內由1.7-3.1℃/100m降低到1.7-2.35℃/100m,花土溝和獅子溝的地溫梯度由700m深到1500m深則從2.5-3. 35℃/100m下降到2.4-2.8℃/100m。
柴達木盆地的地溫梯度的分布與地溫分布基本一致。低地溫梯度分布于盆地的邊緣,昆侖山、阿爾金山及祁連山山麓一帶,東部的低山丘陵,地溫梯度均較低,大都在1.5℃/100m左右,向盆地內部地溫梯度逐漸增長;整個盆地的地溫梯度約在2.0-3.O℃/100m之間,平均值為2.7℃/100m。盆地中部有數(shù)個較高的梯度區(qū)存在,西南部的尕斯庫勒湖、紅柳泉、七個泉、南烏斯的部分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大多都在3℃/100m以上;中部的西部油泉子、南翼山及大風山等地區(qū)均顯示略高于3℃,100m的梯度區(qū),紅三旱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為2 .8℃/100m左右,這些構造區(qū)均形成孤立的幾個較高的地溫梯度中心。在盆地中部的東部三湖地區(qū),大多數(shù)鉆孔的地溫梯度也接近或超過3℃/100m,特別是在澀聶湖及鹽湖地區(qū),地溫梯度較高局部可超過4℃/100m。于盆地的西北邊緣,干柴溝、咸水泉及尖頂山等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多在2℃/100m左右;冷湖、駝中、馬海及南八仙等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多在2.5℃/100m左右I如以區(qū)域地溫梯度的平均值計,上述地區(qū)一般在2.0-2.5℃/100m之間。盆地中達布遜湖南岸一帶的地溫梯度值亦在2-2.5℃/100m。柴達木盆地的地溫梯度等值線的延展方向與地溫吻合,并呈不對稱的封閉三角形,與盆地的形態(tài)基本一致。
2. 地溫梯度隨深度的變化。
在柴達木盆地,地溫梯度隨深度的變化是十分明顯的,但在不同的構造區(qū)表現(xiàn)不同。盆地的西南部七個泉、紅柳泉及尕斯庫勒、南烏斯等地區(qū),地溫梯度隨深度變化不明顯;從l000-3500m深其梯度一般為3.l-3.45℃/100m,其中局部地區(qū)和個別井孔由于受構造和地下水徑流(冷或熱水)的影響,在一定的深度上其梯度增至3.5-4.O℃/100m以上。油砂山地區(qū)鉆孔深度較淺,均在1000m以內;在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影響下,地溫梯度變化較大,可從2.5℃/100m到3.65℃/100m;而多數(shù)都大于3.0℃/100m。如果排除上述因素的影響,區(qū)域地溫梯度則表現(xiàn)為隨深度略有減小的趨勢。
盆地中部的紅三旱、大風山及油泉子等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,1000m深為3.0至4.0℃/100m以上;2000m深多在2.5-3.7℃/100m;3000m深為2.4-3.3℃/100m;4500m深的地溫梯度在2.45-3. 1℃/100m,當深度達到5000m時其梯度則變化于2.45-2.95℃/100m之間,最深6000m處的地溫梯度為2.85℃/100m。很明顯,這里的梯度隨深度而減小。
盆地東部的澀聶湖及鹽湖地區(qū),從800m深到1600m的深度范圍內,地溫梯度由3.1-5.1℃/100m降低到2 .8-3. 85℃/100m,也表明了其梯度是隨深度而減小的。在盆地西北部的花土溝、獅子溝及盆地東北部的冷湖、馬海及駝峰山等地區(qū),同樣表明了地溫梯度隨深度減小的規(guī)律,但這些地區(qū)的梯度均偏低;冷湖、馬海及駝峰山地區(qū)的地溫梯度,自700m至3600m的深度范圍內由1.7-3.1℃/100m降低到1.7-2.35℃/100m,花土溝和獅子溝的地溫梯度由700m深到1500m深則從2.5-3. 35℃/100m下降到2.4-2.8℃/100m。
上一篇 > 柴達木盆地地質概況
下一篇 > 柴達木盆地區(qū)域地溫分布的基本特征